四川省食用菌协会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四川省食用菌协会 > 通知公告 > 正文

新时代的节粮文化依旧是“悯农”

2019-11-04 10:48        来源:农民日报

  今天是世界粮食日。自198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设立世界粮食日以来,今年的10月16日是第39个世界粮食日了。这个过程正好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基本重合。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形成了多部门联合主办世界粮食日纪念活动的工作机制。从1991年开始,在世界粮食日所在周举办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形成了世界粮食日主题与爱粮节粮主题相叠加的双主题粮食宣传活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建设新中国的节粮文化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让我们先来看一幅传统的画面。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朝诗人李绅笔下的“悯农”感情,成为中华民族爱粮节粮文化的社会基础。作为农耕民族,中国有古老的节粮文化。无论哪个阶层,家中的幼儿都是在节粮文化的教诲下长大的,不少人也都因为浪费粮食被长辈敲过脑袋。斗转星移,转瞬千年。如今的农民没有那么辛苦了,更不会因为缺粮饿死人了。“悯农”的文化还是不是中国节粮文化的社会基础?有多少年轻的父母还会在餐桌上给孩子讲授“悯农”诗?我们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节粮文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让我们再来看一幅泪目的画面。

  9月29日,在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上,袁隆平上台受勋。习近平总书记在台上与迎面走来的袁隆平握手时面带微笑问了句:“有什么新进展?”袁隆平回答:“正向亩产一千二百公斤冲刺。”问了6个字,回答了12个字,这背后的事情是多少字也写不完的。事后袁隆平对媒体说,除了高产杂交稻,他还计划10年内发展耐盐碱水稻1亿亩,让耐盐碱水稻达到300亿公斤的产量,可以多养活1亿人。袁隆平可是已经年过90的耄耋老人呀,总书记为什么还是如此关切袁老的工作呢?因为中国的发展有多少粮食都不够,而且中国还要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幅画面是一个几十年串联的场景。

  从1991年开始的“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到2018年发生了改变,改为“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主会场联合主办单位为某省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为该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该省某大学。2018年世界粮食日主题是“努力实现零饥饿”,我国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主题是“端牢国人饭碗,保障粮食安全”。今年的世界粮食日主题是“行动造就未来 健康饮食实现零饥饿”,我国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建设粮食产业强国”。在世界粮食日连续倡导“实现零饥饿”的背景下,中国的态度和成就,让国人振奋,让世界满意。而为什么把活动放到大学校园举办,这也是一种态度,表明我们依靠科学技术扛稳粮食安全的决心和路径。

  这三幅画面,应该能组成中国新时代节粮文化的基本理念:粮食生产永远摆脱不了靠天吃饭是一个基本事实,解决十几亿人吃饭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中华民族要为人类生存解放作出更大贡献。

  因此,节粮与有没有钱无关,与生产能力无关,与文化有关,与能不能看到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长的同时伴随的国家对粮食生产的巨大投入、粮食产销关系的巨大变革、种植供给侧结构的巨大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以及粮食安全的巨大威胁有关。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悯农”诗,它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悯农”诗。“粒粒皆辛苦”,永远是中国节粮文化的基本符号。

  走向新时代的中国人,应该很有文化地端起“中国饭碗”。

分享到:

上一篇:黄淮海夏大豆百亩实收亩产超300公斤
下一篇:宜宾“菌痴”种出量产“人工鸡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