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18:30 来源:四川省食用菌协会
近年来,林下食用菌产业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发展“林-菌”产业已经成为种植户增收的重要渠道。林下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多方面优势:一是有效利用林地资源,实现“以菌代耕”,促进林地增效和林农增收;二是林下生态环境良好,具备遮阴、保湿、温差小等特点,有利于多种食用菌的生长;三是能够实现绿色、有机生产,产品品质高,市场竞争力强;四是有助于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升林业生态价值。适宜在林下种植的食用菌种类较多,包括香菇、木耳、平菇、羊肚菌、黑皮鸡枞、竹荪、大球盖菇、灵芝和鸡腿菇等。
夏季高温多雨给林下食用菌产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一方面,高温易导致菌丝生长受阻或死亡,影响子实体形成,严重时可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绝收;另一方面,持续降雨和高湿环境易诱发杂菌滋生和病虫害暴发,增加管理难度和生产风险。同时,林下通风条件较差,不利于湿度调控,进一步加剧病害发生。因此,夏季也是“林-菌”生产的高风险期,栽培面临高温、暴雨、强对流天气(雷电、大风)、干旱、病虫害高发等多重自然灾害风险,需加强遮阴降温、排水通风和病害防控等综合管理措施。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保障产量和收益的关键。
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
一、防洪防涝(应对暴雨、持续阴雨)
1、选址是根本
地势选择:优先选择坡度平缓(5-15度为宜)、排水通畅的林地,绝对避免低洼地、山谷底部、河道边等易积水区域。
土壤选择:选择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渗水性好的沙壤土或壤土,避免粘重板结的土壤。
2、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
环山截洪沟:在栽培区域上方沿等高线开挖截洪沟,拦截山坡下来的雨水,防止其直接冲入栽培畦。
畦间排水沟:栽培畦之间开挖排水沟,沟深宽根据雨量和地势确定(通常深20-30cm,宽20-30cm),确保沟底有坡度,利于水流向主排水沟。
主排水沟:在栽培区域最低处或边缘设置更宽更深的主排水沟,连接所有畦间沟,将水快速排出林地,接入自然排水系统。
定期清淤:雨季来临前及降雨后,及时清理所有排水沟内的落叶、泥土、杂物,保证畅通无阻。
3、栽培方式调整
高垄/高畦栽培:采用垄作或高畦方式栽培。垄/畦的高度应显著高于排水沟底(通常畦高15-25cm以上),确保菌袋或菌床不会被积水浸泡。
覆盖地膜/防草布(谨慎使用):在畦面覆盖黑色地膜或防草布,有助于雨水快速流走,减少畦面积水时间。但需注意高温下膜下温度可能过高,且影响土壤透气性,需权衡利弊或在膜上打孔。
4、菌袋/菌床保护
避免直接接触地面:菌袋底部最好用砖块、木块等垫高,或使用塑料周转筐,防止雨水浸泡袋底。
加固覆盖物:如果使用稻草、树叶等覆盖保湿,暴雨前检查是否压实牢固,防止被冲走或冲散导致菌袋裸露、溅泥。
二、防高温干旱(应对持续高温、伏旱)
1、林分选择与调控
郁闭度管理:选择郁闭度适中(通常0.6-0.8)的林地。郁闭度过低,阳光直射强,温湿度波动大;过高则通风不良,易滋生病虫。可通过适当间伐或修剪下层枝条调节光照和通风。
树种选择:优先选择阔叶林(如栎类、榉树、枫香等),其树冠大、遮荫效果好,且落叶能改良土壤。针叶林遮荫效果和土壤环境通常不如阔叶林。
2、遮阳降温
增加遮阳网:在郁闭度不足或遭遇极端高温时,可在林下加挂一层遮阳率50%-70%的遮阳网,进一步降低光照强度和温度。注意网与树冠保持一定距离,利于通风。
喷淋降温:在持续高温干旱的清晨或傍晚(避免中午高温时喷水),利用微喷、滴灌或人工喷淋方式向空中、地面、覆盖物喷水,利用蒸发吸热降低小环境温度,增加空气湿度。避免直接大量喷淋菌袋口或子实体。
3、保水抗旱
地面覆盖:畦面覆盖厚层(5-10cm)的稻草、麦秸、松针、落叶、碎木屑等,覆盖物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畦面湿度,降低地温。
节水灌溉:采用滴灌或微喷系统,精准补水,减少浪费。水源不足时,优先保证菌丝体生长关键期的水分需求。
选择抗旱品种:在干旱易发地区,优先选择相对耐旱的食用菌品种。
三、防风防雹(应对大风、冰雹)
1、选址规避
尽量避开风口、山顶等易受大风袭击的区域。
2、加固设施
对搭建的遮阳网、棚架等临时设施进行牢固加固,使用更粗的支撑杆和更结实的绑扎材料。大风预警前进行检查加固。
3、菌袋防护
大风来临前,检查并压实菌袋上的覆盖物(稻草、树叶等),防止被吹散。必要时可用尼龙网或塑料网整体覆盖压牢。
4、灾后处理
冰雹或大风过后,及时清理被砸坏、吹倒的菌袋,检查受损情况,对轻微受损的菌袋进行整理、覆盖;严重受损的及时移除,并对场地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害蔓延。
四、防病虫害(高温高湿易诱发)
1、环境调控
保持林下通风良好,避免过度郁闭和湿闷。及时清理排水沟、杂草、枯枝落叶,减少病虫滋生场所。
2、物理防治
诱杀:悬挂黄板、蓝板诱杀蚜虫、粉虱、蓟马等害虫;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蛾类、金龟子等趋光性害虫。
阻隔:在害虫活跃期,可在菌袋周围撒施石灰粉或草木灰带,形成阻隔。
3、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林间天敌(如蜘蛛、瓢虫、草蛉等)。在必要时可选用登记用于食用菌的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植物源杀虫剂等)。
4、农业防治
轮作:同一地块避免连年种植同一种食用菌,实行轮作(不同菌种或与林下作物轮作)。
清洁生产:及时清除污染袋、病菇、烂菇,并远离栽培区深埋或焚烧处理。操作工具定期消毒。
健康菌种:使用无污染、活力强的优质菌种。
5、化学防治(谨慎使用)
仅在病虫害严重发生且其他方法难以控制时,作为最后手段。
必须选择国家登记允许在食用菌上使用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浓度、次数、安全间隔期)操作。优先选用低毒、低残留、易降解的药剂,喷药时避免污染子实体。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五、防雷电(应对雷雨天气)
1、预警与规避
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雷雨天气严禁进入林区进行任何农事操作。
2、设施防雷
如果林内有管理用房或安装了较高金属设施(如大型杀虫灯杆),应考虑安装避雷针等防雷装置。
六、灾后管理
1、迅速排水清淤
暴雨洪涝后,第一时间疏通所有排水沟,排除积水,清理畦面或菌袋上的淤泥、杂物。
2、检查菌袋/菌床
仔细检查菌袋是否破损、污染,菌丝是否受损(变黑、发软、有异味)。轻微污染的菌袋可挖去污染部分并用生石灰粉处理;严重污染或菌丝死亡的菌袋及时移除销毁。
3、环境恢复
清理倒伏的树木、折断的枝条,修复受损的遮阳网、棚架等设施。翻动覆盖物,促进通风散湿。
4、消毒处理
对受淹严重区域、移除污染菌袋后的空地,撒施生石灰粉或喷洒低浓度消毒液进行环境消毒。
5、促恢复管理
灾后天气转好,根据菌丝恢复情况和天气,适时进行通风、喷水(保湿为主,避免大水)等管理措施,促进恢复生长。
6、病虫害监控
灾后高温高湿环境极易爆发病虫害,需加强巡查,早发现早处理。
技术关键点
选址是防灾基础:选好地(排水好、坡度缓、郁闭适中)事半功倍。
排水是防涝核心:环山沟、畦间沟、主沟三级排水系统必须畅通。
覆盖是降温保湿抗旱关键:地面厚覆盖物(稻草、树叶等)作用巨大。
通风是防病要点:保持林间空气流通,抑制病害发生。
预防为主:病虫害防治、设施加固等工作要在灾害来临前做好。
关注预警:密切关注气象预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安全第一:雷雨大风等恶劣天气严禁进入林区作业。
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食用菌林下栽培及菌渣资源化岗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食用菌工厂化和设施化栽培岗位